高峰财经网
您当前的位置:高峰财经网资讯正文

征信信息错误从何而来污点如何消除一文尽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5-26 10:59:47  查看次数:96621  

  原标题:征信信息错误从何而来,“污点”如何消除?一文尽阅

  “专业做鸡十年”这样具有侮辱性的信息竟然出现在个人征信报告,实属匪夷所思。虽然涉嫌上传不当信息的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商消费金融)已经做了在线删除处理,但是不少人仍心存疑惑。哪些机构能够向征信系统报送信息?此类信息是如何成功上传的?是否有完善的报送和审核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一家机构正式接入征信系统,需要经过申请、培训、接口开发与测试、验收、报数和开通査询六个环节。机构数据报送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机构审核多以借贷信息为主,且系统审核也仅能识别这部分信息,文本信息超出了机器审核范围无法有效鉴别。出现上述情况极有可能是内控不严、审核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事实上,征信报告信息有误并非没有先例。据了解,被冒名贷款莫名成为失信人的情况较为常见,类似于上述文本信息出错的相对较少。作为“经济身份证”的征信报告,一旦有了信用“污点”将在经济生活中处处受限。个人征信报告可以“修复”吗,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

  征信信息报送之路

  近日,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意外发现,其职业信息一栏中竟然出现 “专业做鸡十年”的字样。如此具有侮辱性的信息缘何出现在个人征信报告上?对此,央行南通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姜文华解释,央行征信系统是一个平台,数据都是由相关金融接入机构传送,谁传送谁负法律责任;当事人如有异议,可走征信异议处理程序。

  征信系统是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央行征信中心专门负责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企业和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反映其信用状况的非金融负债信息。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均已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

  此次事件中上传不当信息的晋商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央行实行属地管理,因晋商消费金融已经撤销南通分支机构,当地央行分支行已协调央行太原中心支行处理此事。彼时,央行太原中心支行立即对晋商消费金融进行了约谈,要求其依法核查情况,对错误信息立即予以更正,并做好与客户的沟通,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同时对其征信业务情况开展了实地核查。

  个人征信现侮辱信息谁之责?这还得从征信报送流程说起。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征信机构审核的主要是借钱还钱等金融业务规则。个人基本资料属于文本信息,超出了机器审核范围无法鉴别。现在机构业务系统可以自动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并有专人复核(传统金融机构一般双人复核制)。他猜测对于晋商消费金融出现的情况,可能是他们自己业务系统里就这样记录的,自动推送到央行征信系统中。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员用户、数据上报用户和信息查询用户的职责及操作规程。商业银行管理员用户、数据上报用户和查询用户不得互相兼职。”以此类推,所有向征信系统报送信息的机构都应当设立专门的数据上报人员,负责征信信息的上传报送。

  曾任职于成都某小贷公司的张斌(化名)的工作就是专门负责向征信系统报送数据。他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报送数据的要求很严格,不仅有详细的操作手册,还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报送的机器是加密的,报送使用的网络也是专有的,不允许接外部的网络。一般来说,在录入征信信息之前,有业务部门向风险管理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将借贷信息交给专门的操作人员。这个审批流程相当于是一个监督机制,避免征信信息出现差错。”

  一位不愿具名的信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是线下业务的话,就是手工录入保存,然后有专门的人根据表格信息复制粘贴各项信息,进行复核后再报送。因为复核工作量比较大,对非关键信息的核查可能存在疏忽的情况。”

  张斌表示,对于信息审核,小企业受限于技术能力,更多的还是依赖人工审核。审核工作更侧重于对金额、日期、利率等关键信息的审核,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度并不高。这次晋商消费金融出现问题,可能是与从业人员素质不够、审核机制不完善有关。

  5月25日,央行太原中心支行主要负责人再次约谈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及其大股东,在重申监管意见的基础上,严肃提出后续整改要求:一是要深刻反思事件经过,主动回应客户诉求,消除不良影响;二是要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严肃追责;三是要全面梳理内部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切实履行征信信息采集报送主体责任,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下一步,央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对本次事件情况调查核实后,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

  错误数据如何修改

  既然被称为“经济身份证”,那征信报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征信报告不仅仅是在买车、买房等需要贷款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卖房、租房、找工作、考公务员,甚至是找女婿、孩子上学都离不开它。

  实际上,征信报告信息出错并不罕见。明明自己没有出现过逾期,甚至没有申请过贷款,却在办理业务时被告知信用报告有问题。比如,被冒名申请信用卡出现预逾期、被冒名贷款不还、信用卡被盗刷等等,更有甚者因被贷款逾期不还莫名成为了失信人。记者翻阅裁判文书网发现了不少此类案例。

  “我从未到xx银行贷过款,莫名其妙地被贷款5万元,还被银行纳入失信黑名单。”2019年9月,廖某春在xx银行办理信用卡审批业务被拒,这才发现自己“被贷款”两笔并且出现了逾期。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两笔“被贷款”竟然发生在十多年前。其中,2004年“贷款”2万,2006年“贷款”3万。在这期间,廖某春一直都被蒙在鼓里。

  为消除不良征信,廖某春多次在xx银行及央行等地奔波,最终将xx银行告上法庭。经法院审理查明,原来是xx银行员工陈某湘用廖某春的身份证复印件冒充廖某春先后两次贷款,并且一直没有进行还款。因此,2014年xx银行将廖某春纳入了失信人黑名单。2019年12月,陈某湘将两笔贷款本金5万元尝还,xx银行也同意消除廖某春个人征信不良记录。至此,这一桩十多年的征信迷案才就得以拨云见日。

  可见,金融机构内控不严会对客户信用报告的正确性产生影响,加强内控对维护信用报告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对于更常见的信用卡盗刷导致逾期的现象,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持卡人自身不谨慎导致丢卡,盗刷等,例如持卡人丢卡后没有及时通知银行、进行挂失操作等;二是信用卡机构未设置合理的风控预警机制,例如异常时间刷卡、异常地点&设备登录APP、异常大额刷卡等;三是信息泄露,包括爬虫公司、非法POS机使用小额免密漏洞,需要监管部门对此大力整顿,对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关于信息泄露的问题,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态,“我们注意到一些大数据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靠骗取或盗取个人用户密码违规查询个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央行将配合公安部门进行严厉打击。”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老百姓对征信的重视度极高,但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以“修复”征信污点为名行诈骗之实,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信用报告确实有错误,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向数据报送单位或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

  “征信中心会与数据源单位进行协商,如果确实搞错了会进行更正;如果金融机构与当事人意见不一致,建议走法院诉讼程序,根据法院判决做出相应的调整”,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如是表示。一般来说,相关机构收到异议申请后,会在20日内答复异议人。经过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真的是自己出现了逾期,根据征信系统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落实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在信用报告中不再展示”。简言之,从还清逾期欠款之日起,逾期记录保存5年,5年后该笔逾期记录将会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删掉。

  (作者:边万莉 编辑:曾芳)

责任编辑:王翔

原标题:征信信息错误从何而来污点如何消除一文尽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