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导读:
【国家发改委:全面消除大班额任务已提前实现】
【发改委:《国家标准2021》原则上每5年集中统一调整】
【《国家标准2021》涉及哪些内容?实施前还要做什么?发改委解答来了】
【应有尽有、承诺必达!发改委解读《国家标准2021》服务项目】
【“七有”“两保障”国家发改委等20部门发文兜牢民生底线】
【住建部:做好公租房保障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1年4月21日(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和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批准,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家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文件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先生,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先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张立新先生,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潘伟先生,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闫晓东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负责人高光明先生。
下面,首先请赵辰昕先生作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 赵辰昕: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记者会,我和相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向大家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相关情况。按照主持人要求,我先简要做一些介绍。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我在这里把这些成就给大家稍作介绍,归纳为“四个更加”:
赵辰昕:第一,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大病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养老托育服务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健全。
第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办学条件已经全部达到了“20条底线”要求,全面消除了大班额,这个任务现在已经提前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在加快构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达到了6.51张,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第三,保障能力更加稳固。社会兜底能力和保障水平都在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了678元/人·月和5962元/人·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9.99亿人、13.6亿人、2.17亿人和2.68亿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区域城乡更加均衡。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85%以上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第一批10个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也都启动实施,推动实现了就近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赵辰昕:我想,这“四个更加”全面反映了“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新目标、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20个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现阶段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标准。这个标准已经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这是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应该说这项标准由多部门联合制定,意义非常重大。这种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也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赵辰昕:第一,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用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
第二,有利于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是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为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本领域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各地确定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基层服务机构实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逐步实现全体公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就简要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为大家作一个基本的介绍。下面,我愿意和相关部门的同事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
寿小丽: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都知道一老一小问题受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儿童关爱服务、老年人福利补贴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规定,请问当前诸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等儿童群体的保障标准能达到什么程度?老年人福利补贴覆盖情况如何?今后在完善儿童关爱和老年人福利补贴方面有何考虑?谢谢。
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 冯亚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一老一小其实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儿童关爱服务、老年人福利补贴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明确儿童关爱服务包括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其中,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是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目前全国有6万名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611.3元,有13.4万名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184.3元。有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由各地按照与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相衔接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上述资金给予补助。同时,民政部用本级彩票公益金开展了面向孤儿的助医助学项目,即“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各地民政部门指导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加大对困境儿童群体的走访摸排力度,对符合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请条件的,简化审批程序或先保后补。
下一步,民政部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有效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另外,介绍一下老年人福利补贴方面的内容。老人福利补贴主要包括:一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能力综合评估。二是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为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护理补贴;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具体认定评估办法和补贴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在实践中,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做了有益探索,逐步提高了补贴标准和扩大覆盖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3000多万老年人享受了福利补贴,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有效缓解了部分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并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取老年人福利补贴、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依据。二是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老年人福利补贴提标扩面,不断增加制度的含金量。四是不断推进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便捷化,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所有地区都开通亲友代办和线下办理,解决因智能化技术应用给老年人申领补贴带来的困难。谢谢。
健康报记者: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哪些人可以接受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内容有哪些,如何获得这些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负责人 高光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咱们国家城乡居民的主要疾病谱也在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据统计,在过去十多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当中排名前三位的疾病:第一类疾病是心脏病,第二类是恶性肿瘤,第三类是脑血管疾病。从专业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合为一大类,这两类疾病合起来已经占到了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40%还要多,而最常见的慢性病就是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这两个慢性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了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9年,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央设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虑服务内容要明确,干预措施要有效,成本效益要高,财政可承受,居民有需求,特别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能够普遍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来保证广大居民能够非常便利的、公平的得到相应的公卫服务。
在具体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公卫项目当中,明确35岁以上常住居民中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是由医疗服务体系免费提供,由财政出资,而且这些患者可以就近到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获得相应的、免费健康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针对其中的高危人群,进行免费的高血压检测,免费的空腹血糖检测,一旦确诊之后,我们对确诊的相关高血压患者每年可以提供4次免费的随访,糖尿病患者也是一样的。对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引导患者要保证健康膳食和行为的模式。同时,医务人员在对确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以后,都要根据我们制定的规范,采取分类干预的措施,每年还要对纳入管理范围的这些患者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根据统计,到2020年,高血压患者城乡社区年度服务人数超过1亿人,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将近3500万人。正是因为有了接近十年基本公卫的广泛服务和实践,在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当中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国家免费提供。从而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个项目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注意到,刚才发布的国家标准提到了2021年版,这也就是说可能在将来还会有新的版本,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里面提到的这些服务项目内容将来也会作一些调整和变动?谢谢。
赵辰昕:谢谢记者的提问。您看得很细,一下就抓住了关键。这个关键,就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不是要做动态调整。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第一,涉及到要不要调整、为什么要调整的问题。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刚才我在作介绍时已经讲了,这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有界限和范围的,这个界限和范围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与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大家都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伴随着这个进程,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国家的保障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因此,基本和非基本的公共服务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界限有必要在保持国家标准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结合需求调查分析和相关因素的评价评估等基本情况,由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一道,通过统筹考虑相关因素,对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内容、质量标准、支付方式等提出动态调整建议或者形成相关方案,方案提出后,按规定履行相关的报批程序进行调整,每次调整之后都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布。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报告的第一点考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界限,确实有必要调整。
第二个我想讲的,就是我们如何进行调整。目前各个部门在一起会商研究,我们的初步考虑是,原则上每五年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相关规划编制,在全面评价评估的基础之上,对标准进行集中调整。与此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重大政策出台和规划中期评估等,适时就个别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进行动态有序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标准信息公开共享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变动情况,方便人民群众参与标准监督实施、维护自身权益。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学有所教领域,《国家标准2021》主要明确了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的标准。请问,这些学生资助项目保障学有所教的效果如何?今后在保障学生实现学有所教方面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陈希原: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学有所教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做到学有所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学前教育: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义务教育:对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对原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对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生、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对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
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切实减轻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是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辍学,促进了我国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二是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了他们的营养结构,增强了身体素质。三是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四是有效促进了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教育实现高质量的脱贫。
学生资助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好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学生资助的服务水平,进一步织密扎牢学生资助保障网。一是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适时调整资助范围和资助标准,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制度,规范各级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学生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三是在精准资助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预算分配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时间精准。四是在资助育人上下功夫。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重点帮扶,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的问题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保就业”放在了“六保”工作的首位。我们看到,在2021年版国家标准中,在“劳有所得”方面了明确了一系列服务项目。请问,这些项目目前落实情况怎样?下一步在推动劳动就业服务标准化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 张立新:谢谢你的提问。劳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聚焦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拓展服务方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显著。
就业服务方面:目前,全国区(县)级以上普遍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绝大部分街道、乡镇建立了基层服务平台,大部分社区、行政村配备有劳动保障服务人员。2020年,我们组织提供了招聘求职、职业指导、创业服务超1亿人次,组织54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帮助16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助4.9万户零就业家庭中的5.1万人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职业技能培训方面:2017年,我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领取的对象和条件。2019年,启动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明确和完善了职业培训和生活费补贴政策。2020年,全国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00万人次,以工代训2209万人。
劳动关系协调方面: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多种渠道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我部发布了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提供参考。2020年,我部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分职业种类、分岗位等级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指导27个省发布了上一年度工资价位信息和企业人工成本相关信息,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双方提供了信息服务。
劳动用工保障方面:2020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221.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0.6%,仲裁结案率达到96.2%,有效发挥了调解仲裁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切实把根治欠薪作为民生保障重点任务,强化日常执法和专项整治,2020年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0.6万件,督促用人单位与58.5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64.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65.2亿元,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4.1亿元。通过建立“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等形式,提供高效、便民的监察执法服务。
劳动就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落实落地,为稳定就业大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标准2021》在三个方面推动劳动就业服务标准化工作。一是进一步细化国家标准服务项目对应的具体人社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落实落地。二是不断完善标准实施相关政策,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确保服务的有效实施。三是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断提升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谢谢。
新京报记者:我的问题是,住房问题是群众特别关心的民生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方面有哪些考虑?同时,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与之前相比,住房保障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做了哪些调整?谢谢。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 潘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截至2020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累计2200多万困难群众领取租赁补贴,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同时,我国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并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补助支持的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作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脱贫攻坚以来,共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了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边缘贫困群体改造危房,有效缓解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为我国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方面,明确了公租房保障、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提供了有力保证。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组织实施好《国家标准2021》相关服务项目。一是做好公租房保障,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对大城市新筹集公租房给予中央补助,指导各地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不断加大对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的保障力度,对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二是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指导各地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把好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科学确定城镇棚户区改造计划任务,让困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三是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住房安全,加强质量安全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健全动态监测机制,提升农房品质,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保障对象调整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包括农村易返贫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等。同时,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对农村低保边缘家庭和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其他脱贫户给予支持,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兜底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贫富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保障存在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谢谢。
赵辰昕: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刚才我在介绍时也已经提到了,就是如何处理好既要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提供好基本民生服务,又要处理好财政承受能力的可持续问题。坦率地讲,我们在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时,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在考虑哪些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时,大家共同讨论,也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后我们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应有尽有”。具体来讲,凡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是应纳入尽纳入,原则上要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并进一步细化服务标准。
第二个原则是“承诺必达”。换句话说,《国家标准2021年版》是国家向每一个公民作出的硬承诺,所列的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已经基本落实到位。略有差距的,将作为今后五年各级政府补短板的重点方向,逐步填平补齐。
按照这两个原则,在原来“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要求,按照“七有两保障”9个领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了增加、拆分、合并,形成了《国家标准2021年版》。这次出台的《国家标准2021年版》暂时没有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同时,我们一再强调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底线标准。下一步,各个地方还会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标准,以此来确保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真正落实落地,把最适合人民群众的服务送到老百姓的身边。谢谢。
寿小丽:最后两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相比于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国家标准2021》中关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创新?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谢谢。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 闫晓东: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的重要文化制度之一。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有31个省(区、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标准。333个地市、2846个县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这些标准和目录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发改、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标准落实工作。2015年,中央财政整合设立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统筹支持地方落实国家标准。2015-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该项补助资金820.49亿元,其中2020年152.9亿元,支持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等项目,为2.3万个村文化活动室配置基本文化服务设备,为1.2万个乡镇配送以戏曲为主的演出约7.8万场,为200个基层国有院团更新流动舞台车,开展了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和“村晚”等民俗节庆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同时,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资金470.56亿元,其中2020年79.24亿元,支持全国5万余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提供公益性讲座、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每年培养、选派约1.9万名文化工作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次《国家标准2021》的印发,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它与2015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紧密衔接,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即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和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明确了各个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单位,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省级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实施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市、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国家和省级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承担起实施责任。二是根据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三是配合发展改革委加强对文化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监测,并适时对完善相关指标提出建议,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水平。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务院的批复中指出,按照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民生的总体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请问,在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时,如何体现上述要求,并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和财政的可持续性?第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请问,如何发挥市场作用,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谢谢。
赵辰昕:谢谢记者的提问。您这两个问题确实都非常重要,您讲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和我前一个回答的问题大致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平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如何来统筹做好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线,又能够使财政可承受。刚才我讲到,我们依据两个原则来制定这么一个标准,一个是应纳入尽纳入,另外一个是承诺必达。按照这两个原则,我想基本上能够保证我们这个标准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越来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能够使财政可持续,而且会不断动态进行调整。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其实你问的不仅涉及到基本,还有非基本的公共服务。刚才回答大家的问题时,包括我刚才在介绍时也反复提到,公共服务分成两个大块,一部分是基本公共服务,另一部分是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来兜底保障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个人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承担。其实所有的公共服务,我们都提倡或者愿意推动提供的主体多元化、提供的方式多样化。在基本公共服务这块,有一些提供主体多元化,但是可以由政府来购买服务,为老百姓作兜底保障。但是非基本公共服务可能要由相关方面根据情况来承担。
前不久印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总体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正像这位记者讲到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我们更希望发挥好市场作用,推动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如何做到?我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抓手,推动各地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到“十四五”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这样一个发展目标。
二是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鼓励多元化、多样化供给,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实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三是要积极引导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此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相关的具体任务和政策举措,目前都在研究制定中。在这里我想说,非常感谢各位记者关心关注我们这方面的工作,等到“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报国务院批准之后,我们将及时向社会发布,并把它实施好。谢谢。
寿小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涉及面广,与你我都密切相关。非常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
责任编辑:薛永玮
原标题:全文国家发改委全面消除大班额任务已提前实现